8月24日的和田迎宾馆会议中心,灯光璀璨、专家齐聚,一场以“源流·对话·新生”为主题的2024清华—和田文化学术会议在这里举行,40余名知名专家学者共聚大美和田,共溯中华文明源流,共话和田文化魅力。
实地调研感受和田非遗文化
8月23日,与会专家学者分组前往和田市、墨玉县参观手工羊毛地毯、艾德莱斯、桑皮纸等非遗项目制作技艺,考察和田非遗保护与传承情况。和田非遗技艺让大家叹为观止,难掩内心的欣喜,纷纷表示,和田在非遗保护与传承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丰硕成果。下一步,希望与和田学界一道探索更多非遗保护、利用、传播新模式,推动非遗文化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实现“新生”。
琼台师范学院讲师陈白羽长期从事书法教学,对中国传统纸张颇有研究。体验桑皮纸制作技艺后,她难掩激动之情,现场挥毫泼墨。“桑皮纸韧性好、拉力强、吸墨,非常适合书写毛笔字。希望借助这一载体,将书法这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扬广大。”
“手工羊毛地毯、艾德莱斯等非遗产品是承载着匠人情感与深厚文化内涵的艺术品,更是一个传递历史与文化信息的载体。”清华大学人文讲席教授赵月枝说,希望更多人加入到非遗传承与保护中,讲好和田故事,让和田历史文化大放异彩。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艺术史论系主任、教授陈岸瑛表示,和田开发出很多年轻化、市场化的艾德莱斯产品,很好地融入到了现代生产生活,赋予了这项古老技艺新的生命,非常有价值。希望艾德莱斯传承人坚持走下去,让更多人接受、喜欢艾德莱斯产品。
主旨演讲展示和田历史文化魅力
8月24日,2024清华—和田文化学术会议开幕。会议期间,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党委书记王晨阳,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院学术委员会原主任尚刚,清华大学人文讲席教授、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杭间,清华大学人文讲席教授、马克思主义新闻学与新闻教育改革研究中心主任赵月枝,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分党组书记荣书琴,中国地质大学博物馆馆长、教授施光海进行主旨演讲。
“‘人民的非遗 人民共享’是非遗人民性的理念体现,也是人民参与非遗保护的实践表述。”王晨阳生动诠释中国非遗保护20年的辉煌历程。他希望和田地区压实非遗传承与保护责任,遴选出人民信任、德艺双馨、热爱非遗传承的群体,支持他们开展文化传承与保护,创新发展非遗的独特技艺和文化记忆。
尚刚从“创作与修养”分析中国当代文艺创作现状,给和田玉石产业发展提供意见建议。尚刚建议,加大工艺美术创作人才培养力度,创作不能仅以艺术史论,更要有思想性、文学性。
荣书琴长期致力于非遗保护与传承工作。她表示,昆仑文化在中华民族文化史上占据独特地位,是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符号和精神家园。她建议,在做好昆仑文化内涵研究的同时,增加将昆仑山确定为中华文明地理标识相关工作。
分组讨论碰撞智慧火花
8月24日下午,与会专家学者围绕“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物质文化与设计创新”“当代材料艺术”三项议题分组进行讨论,大家真知灼见,碰撞出发展的智慧火花。
分组讨论中,来自英国的汉学家、中国文化传播者大牛引起了大家的注意。他长期在中国生活,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着特殊的热爱和独到的见解。大牛认为,传播中华文化,首先要讲好中国故事。讲好中国故事核心在于讲精神、讲情怀、讲人文,比讲述单纯的文字更具传播力。传播方式上,要注重挖掘传播规律,推陈出新,注重讲述方式,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焕发新活力。
王雷是浙江师范大学“双龙学者”特聘教授、设计与创意学院学科学术发展中心主任,他以《当代材料艺术作品构建的六个要素》为题进行发言。王雷表示,创作过程中,在探索材料物理属性的同时,更要利用材料本身具有的特殊性、时间性与限定性,善于发现材料背后的能量和作品自身“形”的寓意,使其更加触动心灵。
研讨中,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助理研究员徐飞深刻阐述新疆地区玉石及出土玉器与中原礼玉文化的关系。他说,和田玉的发现和使用推动了古代中原地区玉器工艺提档升级,丰富了中华玉文化的内涵,促进了新疆与中原的文化交流。
论坛上,专家学者结合各自领域各抒己见,为和田文化事业发展建言献策,助力和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地区融媒记者 张亚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