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副刊 2024年08月29日

兰干村

□ 孙冀

  农夫在寂静的田间地头除草施肥打农药,野鸡趁着黎明寻觅麦田丛中的食物。野鸡中的公鸡有一身华丽的锦衣,口中发出短而浑厚的“嘎嘎”声,可以靠颜值生活的它护佑其貌不扬的母鸡们,呼唤声既是警惕也是引诱。

  麻雀、斑鸠和乌鸦的容貌比起野鸡就逊色不少,在茂密的林间忽起忽落,村民与它们已习惯和睦相处。

  只有野兔似精灵一般,在草丛中直立起身子,与路人对视的一瞬间,俯下身体便无影无踪了。

  小村偏安一隅,沙土覆盖了玉龙喀什河的河床,让白玉河的水浇灌出祖祖辈辈的绿色家园,迎来送往丝绸之路每一位行者,形成一个个千年驿站。

  围在沙海的村落不管有多么偏僻,只要被赋予“兰干”的名字就是过路人临时的驿站。

  路人体味荒野古道中村夫的朴实善良热情好客,村夫不动声色地接纳形形色色的过客,包容中沉淀出厚实感,尤如脚下厚厚的沙土中难免藏着温润华丽的和田玉。

  百年前一队商旅来到这里,在叫兰干的小村稍作休息。斯坦因不是来捡玉石的,是为了兰干路上曾经千年的文明而来,在村夫的引路下随驼队北进沙漠,寻找到了热瓦克佛寺遗址。

  年复一年卷起的沙土一层一层掩盖了兰干,埋下了无数宝藏,似乎也掩埋了村民对历史的记忆。

  斯坦因把宝藏拴上驼背,筹划下一次的盗掘。

  驼铃声声远去,沙漠里仍然埋着宝藏。

  这个秘密宝藏就在一个叫兰干的地方。

  茂密的杨树和柳树遮挡住风沙、严寒和酷暑,不仅是苏菲亚喜欢的家,也是牛儿羊群鸡鸭的沙漠田园。

  苏菲亚的家就在这里,远离村民居住区,靠近沙漠边缘。她的爷爷是村里的能人,在这片荒漠中开出近百亩农田,把几个儿子的房子也盖在宽敞的院子里,祖孙三代同堂。

  上小学三年级的苏菲亚只要见到家里来客人便会凑过来,热情地当起小翻译,还会拿出语文课本表现欲极强地朗读一段。

  她的童音和发音不清晰,词语混在一起,听不明白具体的内容,似校窗里飘出的书声朗朗,不真切却充满朝气。

  村里的孩童大多是大(或老)带小的方式成长。或追在大孩子后面蹒跚学步,或是被大人放在田间地头与泥土庄稼为伴,直到该入幼儿园的年龄就被送去校园,开始体验集体学习生活。

  天然气管道和自来水管道改造后都埋平了,巷子里的土石已经压实,村里的面貌日新月异。

  阿斯亚与母亲站在门前静静观看工人用机器震压刚刚铺平的水泥路,平滑的路面上留下排列细密整齐的压痕。阿斯亚与母亲一样皱眉头,她说希望院门前的路平整宽阔,别压出一道道印痕。

  工人操作的压痕是防水泥路干裂和防滑的,十分爱惜家园的阿斯亚显得有些挑剔。

  傍晚时分,麦提喀斯木把收割回来的玉米棒子放在一截木板上,剁成小段。咚咚的响声引起棚圈里羊儿的注意,冒出头来。在旁边帮忙的姐姐和妹妹将剁好的棒子扔入羊圈,见羊儿从棚圈的墙头退下,露出满足的神情。玉米的香味愈发浓郁,是从厨房飘来的。妈妈煮的新鲜玉米棒子快熟了。

  长大其实是一瞬间的事。那天晚上,古丽放学后做好拉面,摸黑去田里找父母。小学五年级的她握着爸爸的手,突然感觉到扎手。小手扶摸着爸爸粗糙的大手,她默默含泪,那一刻,她就长大了。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主办单位:和田日报社| 声明:和田日报社©版权所有

新闻热线:| 投稿邮箱:| 广告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