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后,关于如何做好秋季养生,记者专访了天津援疆专家、和田地区人民医院中医科主任、首席专家张旸。
张旸介绍,秋季养生,凡精神情志、饮食起居、运动锻炼,都应以“养、收”为主要原则。
精神调养
秋内应于肺,肺在志为悲(忧),悲忧易伤肺,反之肺气虚则机体对外界不良刺激的耐受性下降,易生悲忧之情绪,所以秋季在进行自我调养时应注意情绪调养。《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提到“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也就是说,在精神调养方面,要顺应秋气,平心安神,做到内心宁静、神志安宁、心情舒畅,切忌悲忧伤感。
运动锻炼
立秋后天气逐渐转凉,人体会感到舒适,大家可以根据自身体质和爱好选择散步、太极拳、八段锦等较为柔缓的运动项目,既可锻炼身体,也可以舒畅身心。但要注意运动强度适中,运动量不宜过大,切勿大汗淋漓,以防出汗过多造成阳气损耗。
饮食调养
立秋开始,自然界和人体阳气开始收敛,因此从立秋节气开始,饮食应该以收敛为主,要注意滋阴润燥。《素问·脏气法时论》中提到“肺主秋……用酸补之,辛泻之。”可见酸味收敛肺气,辛味发散泻肺,秋气宜收不宜散,所以要尽量少吃过于辛味之品,适当多食酸味果蔬。常见的辛味食物有生姜、大葱等,而对于麻辣香锅、麻辣火锅等食物也要减少食用。在秋季可以适当增加苹果、梨、石榴、芒果、柚子、葡萄、杨桃等酸味水果的摄入。如果出现干咳少痰、便秘等情况,可以多服用一些莲藕、银耳、雪梨、蜂蜜、百合等凉润之品。对于平素体虚的人群来说,还可以在医师指导下适当食用一些具有滋阴润燥效果的中药,比如麦冬、沙参、石斛等,起到保健养生的作用。
起居调养
秋季“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俗话说春困秋乏,立秋后,夜渐长昼日短,秋季更要注意睡“子午觉”,子时是指夜间11时至凌晨1时,子时阴气最盛,过了子时阴气转衰,阳气开始生发。此时睡眠效果最好,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另外,张旸指出,“春捂秋冻,不生杂病”,秋天气温逐渐降低,人们应该逐渐增加衣服,不要猛然增添大量衣服,在初秋有意识地让身体冻一冻,让毛孔建立起抵御严寒的“屏风”机制,有外寒侵袭就要尽快关闭毛孔,这样可以提高人体的御寒能力,还有利于促进人体的肌肉关节活动能力、促进血液循环,以达到强身健体少生病的目的。当然“秋冻”要因人、因天气变化而异,老人、小孩生理功能差,抵抗力弱,在进入深秋时就要注意保暖。另外“秋冻”还有个技巧,不是要全身受冻,而是要上衣厚,下身稍薄。这是由于进入秋季后天气转凉,而地气变化较慢,尚为温热,所以下身可以穿得稍薄一些。
地区融媒记者 张雅芝 实习生 崔梦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