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7日,以“昆仑文化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题的2024年昆仑文化论坛在和田开幕。记者采访了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历史研究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新疆和田学院于阗学院昆仑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巫新华。
记者:请问昆仑山为什么被尊为“万山之宗”“文化之源”,在中华文化体系中处于什么地位?
巫新华:昆仑是中华文化、中国文明的文化符号。在2100年前,汉武帝依据玉河、和田玉、“于阗南山”确定了昆仑地标,凸显了昆仑的地位。诸如昆仑神话、西王母信仰、道教信仰、昆仑龙脉观念、昆仑文学故事与戏曲故事等,都是昆仑文化历史发展的人文社会成果。
自古以来,新疆不仅仅是东西方文明的交流大通道,也是丝绸之路的主要通道。随着我国扩大对外开放、西部大开发、共建“一带一路”等深入实施,新疆成为对外开放的前沿。今天,我们研究和弘扬昆仑文化,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务实举措。
记者:请问昆仑作为中国文明的文化符号,它的形成、内涵、外延是什么?
巫新华:昆仑作为中国文明的文化符号,内涵丰富而多重,但多重的含义是为昆仑核心要义而存的。昆仑有山川的地理概念,有信仰的精神表达,有神话的文化内核、国家认同与文化认同等。
地区融媒记者 张云海 胡礼政 阿卜力克木 实习生 杨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