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仑山,在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中奇幻莫测;在李白“黄河西来决昆仑”的吟诵中意象雄浑;在古画《西王母宴乐图》中长满巨硕灵芝;在现实中则绵延万里、孳育万物……
昆仑文化既是中华文化的重要标识,也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文化之源;既是中华民族同根同源的历史记忆,也是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符号,在中华文化中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
生活在昆仑山脚下、漫步在昆仑时空的我们,有责任探幽发微,擦亮昆仑文化的金字招牌,在挖掘、保护、研究、弘扬昆仑文化中,增强文化自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擦亮“昆仑”金字招牌,共绘归于一统的历史版图。
两千年前,汉武帝把昆仑与河源定于于阗,确认昆仑山为中华文明的标志性符号,赋予昆仑文化大一统的政治内蕴,增进我们对中华文化的心理认同、对国家统一的政治认同,让大一统在各民族心中成为“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义”。
今天,我们推进边疆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就要坚持把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作为边疆民族地区工作的主线,在文化认同上绵绵用力、久久为功,更好弘扬昆仑文化的时代价值。
擦亮“昆仑”金字招牌,书写自强不息的生命奇迹。
女娲补天、大禹治水、夸父逐日、精卫填海、愚公移山……这些神话流传至今,体现出中华民族特有的生命大格局、强意志、恒动力,是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遗产和精神纽带,彰显着中华民族的自强、自立、自信。
今天,无论是推动高质量发展,还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我们都需要有补天治水的豪情壮志、移山填海的恒心毅力,这是昆仑文化赋予我们的精神力量,激励我们书写更加精彩的生命传奇。
擦亮“昆仑”金字招牌,拓宽汇美于通的文化空间。
昆仑是“通天柱天”之山,也有“四通八达”之脉。前有周穆王西王母天池对吟,后有张骞“凿空”西域;依山有玉石之路铺展,越岭有丝绸之路绵延。昆仑山把中原与西域连为共同、共通的文化结构体,是东西方经济、文化、艺术等诸方面交往交流的文化桥梁,激励我们在交往交流交融中增进民族团结,在共建“一带一路”中,互学互鉴、互联互通,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探寻昆仑文化的宏大内涵与深远意义,进一步追寻激活各民族的同源记忆,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激荡出与时俱进的文化精神、汇聚起勇往直前的文化力量,必将推动中华民族走向认同度更高、凝聚力更强的命运共同体,在复兴伟业中书写更为恢宏的史诗。据新疆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