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文化 2025年03月17日

中国古籍所载的“昆仑”反映的中华文化意象

□ 新疆大学历史学院教授 孟楠

  昆仑在中华民族的心目中具有崇高的地位。它在先秦时期始见于中国古籍。千百年来,昆仑成为文人骚客争相吟诵的对象。在中华民族历史发展长河中,昆仑被赋予了多重内涵,映射出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从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角度看,昆仑山在中华民族文化史上具有“万山之祖”的显赫地位,被古人称为中华“龙脉之祖”。据《山海经·海内西经》记载:“昆仑之虚,方八百里,高万仞”,这种将具体地貌抽象为几何形态的描述,实则是中华先民对昆仑山作为万山之巅的崇敬。先秦以来古籍所载的昆仑山不仅指在今新疆、青海、西藏境内,也有人认为应当指今绵延四川、甘肃两省的岷山山脉。颐和园中有一处昆仑石碑,碑身刻有乾隆御制诗。广西南宁市的一处关隘,至今仍保留着宋代的名称“昆仑关”。甚至唐代至明代古籍中,常把今印尼次大陆以东约东南亚一带,以及印度洋中若干岛屿称为“昆仑”。由此可见,作为一种文化符号,昆仑已然成为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在多元地域文化中持续激活着“华夏同源”的集体记忆。

  从中华传统神话体系看,昆仑神话作为中华神话体系的聚焦点,构成了中国神话最为精彩绚丽的篇章。周穆王、西王母、不死树、醴泉等神话意象,构建了中国古代先民对生命永恒的原始想象。

  从古代先民对昆仑水系的集体记忆看,自先秦古籍中的“河出昆仑”,再到汉武帝将黄河的源头钦定为古代于阗的南山,“河出昆仑”这一“美丽的错误”,一直延续了上千年。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昆仑山是中华大地的“万山之宗”,在古人的意识中,自然而然就将黄河的源头追溯为昆仑山,由此形成了“昆仑—黄河—民族”的溯源体系,深刻揭示了古代先民对文明起源的孜孜追寻。

  从中国道教文化看,昆仑山又被视为道教神山,是道教文化中贯通天人的至圣场所。在道教文化体系中,昆仑山超越了地理实体的范畴,升华为神圣地理标志,其中的文化意蕴深刻折射出中国古代先民在与自然界互动的过程中“天人合一”的宇宙观。

  昆仑甚至被引入中国传统医学之中。《黄帝内经》《千金要方》等医学古籍中,记载了人体穴位有“昆仑穴”。显然,“昆仑穴”的命名是由于古人以昆仑山为“众山之巅”及“河水之源”而得名。这一命名可谓是中国古代“天人同构”哲学思想在医学领域的精妙展现。

  昆仑从地理坐标到神话母体、从道教神山到中医符号,形成了内涵丰富的昆仑文化,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了中华民族从古至今的文化基因和集体记忆。

  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黄红英整理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主办单位:和田日报社| 声明:和田日报社©版权所有

新闻热线:| 投稿邮箱:| 广告合作: